news
發布時間:2025-08-01
近期,醫院人才建設捷報頻傳,Ⅰ期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湯成泳獲得“重慶市醫學領軍人才”項目,康復醫學科主任沈皆亮、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韓睿兩位青年專家獲得“重慶市中青年醫學高端人才”項目公示,眼科博士陳祉均獲得“重慶市醫學青年拔尖人才”項目公示。這是醫院連續第二年獲得重慶市衛生健康委醫學人才項目的全覆蓋。
近年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璧山醫院(重慶市璧山區人民醫院)始終將人才作為立院之本、強院之基。深入實施“人才強院”戰略,構建起“引育用留”全鏈條人才生態體系,推動醫療、教學、科研全面協同發展,朝著“建設學科優勢明顯、醫教研協同發展的市級重點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目標穩步邁進
群英薈萃,人才建設成效斐然

回望2024年,醫院人才建設已然碩果累累。郭進軍教授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和重慶市醫學領軍人才兩項榮譽;單雪峰副教授入選重慶市中青年醫學高端人才和第四批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湯成泳主任入選第四批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并獲得重慶醫科大學優秀人才稱號;藥學部鄭姣妮主任、醫學影像科肖波主任同時獲評“重慶市區縣醫學頭雁人才”,中心實驗室胡杰博士成為“重慶市醫學青年拔尖人才”……這些成績共同勾勒出醫院人才梯隊建設的壯闊圖景,讓醫院在區縣同級醫院中脫穎而出。

自2022年正式成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以來,醫院已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44人,其中包括22名博士、13名高級職稱專家,并柔性引進9名國內頂尖醫學專家。目前,醫院在崗職工1686人,博士94人(含在讀43人)、碩士384人(含在讀61人);正高級職稱64人,副高級職稱170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28人;重慶醫科大學教授7人、副教授7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省市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10人、各類市級人才項目獲得者30余人,人才儲備量穩居重慶市區縣醫院前列。
機制創新,構建人才良性生態

醫院長期秉承“人才工作不是簡單的‘挖人’和‘留人’,而是要打造讓人才價值充分涌流的良性生態。”在這一理念指引下,醫院創新構建了具有“璧醫特色”的“琢玉”人才培養工作機制,推行“內培外引”雙輪驅動優化人才結構。
引進方面,實施“靶向引才”工程,重點引進學科帶頭人和緊缺專業人才,廣納國內知名學府和三甲醫院高級專家,為學科注入活力、帶動醫院發展。培養方面,建立“領軍-骨干-青苗”三級培養體系,為各類人才量身定制成長路徑,提供科研經費、培訓機會與發展平臺。

值得重點提的是,凸顯“璧醫特色”的人才培養舉措:一是鼓勵學歷提升,自主培養在職碩博畢業生23人(博士13人、碩士10人),持續壯大高學歷高素質人才隊伍;二是制定政策,支持骨干赴國內外頂尖醫院研修,助力專業能力躍階提升;三是搭建“琢玉講堂”“秀湖前沿論壇”等多元化發展平臺,通過高頻開展學術活動、柔性引進專家指導,持續為內部團隊“輸血充電”;四是高標準建設博士后科研平臺,2024年成功獲批設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為高層次科研人才搭建了高水平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橋梁,更有力推動了醫院科研創新體系的完善,顯著增強了核心競爭力與行業影響力。
人才匯聚,助推醫院全面突破

隨著人才集聚效應的顯現,醫院在醫療技術、學科建設、科研創新等方面實現全面突破。
學科建設結碩果。2025年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實現醫院國重專科零突破,現有重慶市區域醫學重點學科6個、臨床重點專科15個、公共衛生重點專科1個、醫療特色專科5個,重慶市區域級專病臨床診療中心2個,重慶市專科聯盟2項。
科研創新譜新篇。近5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1項,省部級及廳局級科研立項253項;發表學術論文736篇(SCI 186篇);獲國家專利347項(發明專利5項);主(參)編專著117部,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
醫學教育開新局。醫院形成全鏈條教學體系,常年承擔重慶醫科大學等醫學高等院校300余人臨床教學任務,并作為重慶醫科大學二級學院,獨立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97人,博士研究生9人;獲批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業基地4個,累計培養住院醫師178人;年承擔各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100余項。
展望未來,續寫醫療服務新篇
面向未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璧山醫院將堅定不移地秉持人才強院戰略,持續完善人才工作體系,進一步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吸引和培養更多優秀醫學人才,推動醫院在醫療技術、科研創新、學科建設等方面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不斷提升區域醫療服務水平,為守護人民群眾的健康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