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發布時間:2025-05-28
在璧山區河邊鎮新四村的田間地頭,村民們常常能看到一個瘦瘦高高、步履匆匆的身影——駐村第一書記李鋒。兩年前,這位璧山區衛生健康系統的技術專家,帶著組織的重托和滿腔熱忱來到這里,從璧山區人民醫院病案統計科的辦公室走向廣闊的農村天地,完成“跨界轉身”。如今,新四村的集體經濟年營收達495.36萬元、位居璧山區村級組織第一名,村民收入大大提高,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李鋒用真心與真情,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駐村印記”。

李鋒為村民們講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
01
跨界轉身:從醫療界到鄉村振興

當李鋒第一次踏入新四村時,村民們對這個“文弱書生”能否勝任駐村工作心存疑慮。然而,李鋒很快用行動打消了大家的顧慮。他深知,鄉村振興首先要堅持黨建引領,帶領大家千方百計破解集體經濟發展難題。于是他不厭其煩地利用黨員大會、院壩會為村民們講解發展集體經濟的好處,不久后村民們全部統一了思想,都愿意跟著村“兩委”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
憑借出色的數據分析能力,李鋒對村里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進行了系統梳理,發現新四村雖然有大型蔬菜種植基地,農產品品質優良,但銷售渠道單一,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必須建立自己的銷售平臺!”李鋒的想法得到了村“兩委”班子的鼎力支持,在他的推動下,由村集體經濟控股的重慶市璧山區新四天樞商貿有限公司取得了食品經營許可證、擴大了經營范圍,搭建起了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專業平臺。不僅如此,他還牽頭推動公司與友琴蔬菜基地、高家鋪子、六加一紅心火龍果等鎮內企業合作,豐富了農產品種類,提升了公司市場競爭力。
李鋒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將村里的優質蔬菜、糧油、肉類等農產品銷往區人民醫院等職工食堂;同時還為有需求的職工提供點對點配送服務。此外,他還利用重慶醫科大學校友會及學校官網幫新四村帶貨,將優質農產品銷往區外。這種“訂單農業”模式不僅解決了銷售難題,還通過“農產品溯源”充分保證了城市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在軌道交通璧銅線開通后,鎮村兩級敏銳捕捉到便捷交通帶來的新機遇,李鋒帶領村民積極配合河邊鎮黨委政府,創新性打造“我到河邊來趕場”特色品牌。在河邊站的站前廣場,農產品展銷與便民服務有機結合,軌道“小站臺”變身鄉村“大集市”。這種創新的“站臺經濟”模式,正繪就出城鄉融合發展新畫卷。

群眾到河邊趕場,搶購櫻桃等農產品
通過一系列舉措,2024年新四村集體經濟營收達495.36萬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不僅如此,新四村還從集體經濟凈收益中拿出18萬元向全村股民分紅;剩余的則作為公益金用于村內公益事業。村民吳爺爺高興地說:“跟著李書記干,大家都拿到了分紅,腰包鼓起來了,日子更有盼頭了。去年元宵節,村里還請大家吃了免費的湯圓。”
近兩年,新四村的創新實踐被中央廣電總臺、七一網、光明網等主流媒體報道近20次。李鋒還代表璧山區參加了中組部、農業農村部舉辦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題培訓班,進行亮點工作匯報,獲評優秀學員。
02
醫者仁心:健康幫扶暖民心

作為衛生健康系統派出的干部,李鋒始終沒有忘記健康幫扶的使命。他清楚地知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鄉村振興路上必須破解的難題。兩年來,他多次協調區人民醫院專家團隊到村開展義診和健康講座,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村,累計服務超1000人次。90歲高齡的余婆婆多年無法出門就醫。李鋒了解情況后,立即向院黨委匯報并聯系專家為其上門診治。“我喘不上氣、全身沒力好幾年了,沒想到專家能到家里來幫我看病,我現在感覺好多了”,余婆婆激動地說。

李鋒協調區人民醫院專家到村為村民義診
03
枝葉關情:為民解憂踐初心

在推動全村發展的同時,李鋒尤其關心脫貧戶的生活狀況。他常說:“鄉村振興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兩年來,李鋒親自采購或助銷脫貧戶農產品近10萬元。
翻開李鋒的駐村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家每戶的情況和需求。他堅持“一線工作法”,走遍了全村每一個角落;推行“陽光村務”和“四議兩公開”,讓村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受益者。這種將心比心的真摯情懷,讓他贏得了村民100%的滿意度!

李鋒幫助村民栽植紅薯
04
振興路上:留下“不走的駐村印記”

如今的新四村,集體經濟蓬勃發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生活蒸蒸日上。但李鋒常說:“鄉村振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要建立長效機制,留下不走的工作隊。”在他的推動下,新四村培養了一批本土致富帶頭人,建立了穩定的產銷對接機制,完善了村民健康檔案,美麗鄉村建設富有成效。
站在鄉村振興的新起點上,李鋒的腳步依然匆忙。他正籌劃建設村農產品加工車間,延長產業鏈;計劃引進智慧農業系統,提升生產效益......一個個新計劃,正在這位“跨界書記”的腦海中醞釀。

李鋒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
從醫院到鄉村,李鋒用真心與真情完成跨界轉身。他的駐村故事,是新時期千千萬萬駐村干部的縮影,展現了新時代黨員干部的使命擔當。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李鋒和他的同事們,正用實干與創新,繼續書寫鄉村振興的壯美篇章。